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大汉龙骑在线阅读 - 第一千八百五十八章 寿春之战(139)

第一千八百五十八章 寿春之战(139)

    发现,培养,保证。

    简简单单三个字,却是刘澜对于培养人才的精华所在,首先是发现人才,在他的理论中,所有人在经过培训之后都能够成为优秀的士兵,但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长为优秀的将领,所以从优秀的士兵之中选择最为优秀的士兵,也就是一定要在他们之中选择极具天赋的人才进行培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刘澜的这套理论,培养出来的那就不是一个关羽而是一群废物,或者说这套理论可以挖掘出一个关羽,但却做不到把所有人都变成关羽的能力,天才和有天赋者太少了。

    所以,要首先在选兵募兵的时候挑选身体强健脑瓜灵活者进入部队,在从部队之中挑选其中最为拔尖和优秀的苗子,将他们送往军校,在军校对这些百里、千里甚至可能是万里挑一的优秀苗子进行培养,全方位的培养,这就是第二步。

    最后一步,其实最简单也最困难,保证,如何才能保证这些优秀的人才能够成材而不是变成了伤仲永,这才是关键,保证不了,最后人才长偏了,没出来,对部队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是对他们这几十几百个人才和他们背后的家庭却会成为沉重的负担,毕竟当兵不比其他,最后都是要上战场的,可是不管他们最后是结局如何,是不是战死沙场,但最少要保证他们有能力再回到部队,而不是变成伤仲永,这可就太难了,可因为难,所以刘澜才会提出军校的理论,军校也变得更有意义。

    以前,刘澜的部队就几千个人,他都无法盯紧每一名士兵,只能给可能成材的关羽几人更多的机会,他们的成长也就顺理成章了,可是现在部队这么多,莫说是他和关羽们估计不过来,可能连校尉军司马都困难,这样的散养,最后有没有成材的,肯定有,但是一百个优秀人才却只冒出几个,能行吗?

    或许他们很多人还有所抱怨,毕竟出人才了,也出成绩了,可是这样的选拔机制成材机制能称得上完美吗?

    称不上,因为有问题,因为成材率太低了,刘澜要的是什么,是似他亲手为龙骑军设置的这套晋升与降级制度,在经历了大浪淘沙后在幽州的辽东骑兵们得以进入龙骑军,又进过战场的检验军中的校武后,不合格者被退回辽东军,末尾淘汰,保证了龙骑军的战斗力,所以他对军校的设想也会用上这一套,只不过以往是从辽东到徐州,而现在则是从所有部队,现在的扫盲班从部队到将领,未来扫盲班到军司马,想升校尉就得去军校。

    军司马就管着几千人,战术战略等等对他们来讲其实并不重要,只要听命拼命就行,但是到了校尉,指挥一曲部队五千人,那就不一样了,这五千人在汉代可是一个战斗单位,如果校尉在各方面的军事素养都非常优秀,那只会让他带领的这一曲人马的战斗力变得更强,所以以后的军队,什长佰长千长以及军司马可以卡军功,但压晋升校尉,地不起,只能去军校,四人刘澜也知道这或许同样他一拍脑袋想才来到决定,可既然现在的晋升机制和选拔人才机制极度的落后,那么为什么不适当的进行改变和尝试呢,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么及时修正就是了,要比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尝试强吧?

    在后世刘澜就非常喜欢一句话,那就是等死不如作死,在经历大浪淘沙之后的筛选,让真正有天赋的士兵有晋升的机会而不是永远也无法冒头,要讲能力但也要讲资历,所以刘澜相信只要日后军校成立,那么人才一定会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似如今这般捉襟见肘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选材面,为什么到蜀汉后期廖化当先锋,还不是蜀中无大将?书中为什么大将,当然是选材面就一个巴蜀之地,这里涌现出的人才自然还无法与曹魏相比,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人口的基数,从几百万人里寻找人才和从几十万人里寻找人才,蜀汉焉有不败之理?

    而且因为东汉的特殊性,已经中原在汉时天下之首的属性,这里远不是巴蜀可比,正是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日后如果他得不着中原,那么以他现在控制的区域,在人口上自然就趋于劣势,现在都这么缺人才,日后人才的缺口与曹操和袁绍比只后不断被拉大,所以有些事可不是什么防患于未然,而是早作打算,最少要保证日后不会出现青黄不接,无人可用的情况。

    刘澜期待着这一趟的到来,不过在此之前,他还得一直忍耐着无人可用的尴尬,看起来他帐下真正的大将不少,可这却是情况在丢失了青徐二州的结果,如果现在军中去掉了赵云、徐方、徐盛乃至臧霸等人,那他身边可不是就剩下了关羽和黄忠,对了还有一个张飞。

    有此三人看起来足够了,但是未来如果再拿下吴郡和会稽呢,派人驻守吗,不派人那就只留太守,到时候山越袭扰怎么处置,对付山越必须得派大将进行征缴。

    而且刘澜人才缺口还不解决只是武将,文职官吏就更缺乏了,虽然郑玄的弟子门生过来不少,可杯水车薪,人家弟子以世家子弟居多,更多的人最终选择的还是返回原籍,在冀州和许都出仕为主,留在他这里的,十之二三。

    这都算是因为有郑玄的关系,不然留下来的人更少,这就是有背影的好处,袁家是例子,曹操也一样,更何况现在曹操还摇着汉天子的大旗,不知吸引了多少人才过去,这一点刘澜现在比不了,以后也比不了,他非常清楚,但是对于这些人才,刘澜同样一早就做好了决定,庠序甚至是太学必须要抓紧建设起来,刘澜要做的不似传统的庠序,几十个人的学校,而是要大力推广教育,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普通人能掌握知识,让知识不在成为世家特有。

    想做这样的事情,压力阻力一定很大,但不管难度有多大,刘澜一定会排除万难,让更多的人成材,然后用儒家的乡选里表之法来让为他们设定进阶之路,选择正在有文化有经验有能力并且清廉的官员。

    金字塔形的选拔机制不仅要用在军队,更要用在地方,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产能够不断升迁,给予那些不断在努力不断在进步的人提供更多机会,他相信就算是人口比例无法与曹操和袁绍相提并论,但是却可以通过更高效的选材方式来弥补不足,让他始终有资格与二人一争长短。

    第二天一早,王修和张纮便同时启程,前往许都,可是在张纮离开不久,刘澜却忽然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历史上,张纮在这个时间点好像也奉孙策之命去了许都,最后被曹操强留了下来,而在许都期间,他与陈琳的相识,更是引出了小巫见大巫的一段佳话。

    他第一个想法就是把张纮截下,换其他人再去,可是他一句走远了,而且就算换人,可能适得其反,让他更据理力争的要前去许都了,不过在他的有限记忆里,张纮最后还是回到了江东,所以刘澜并不担心他会像陈群和孔融那样,一去不复返。

    对于二人的离开,刘澜颇为无奈,被曹操钻了空子,没办法谁让他现在还要打着汉室的旗号呢,虽然他也完全可以像袁绍那样不奉诏,但这一次却是被钻了空子,人家直接找到了这两个人传诏,甚至在这之前更是暗中联络了陈群的父亲,老先生和老擎天对刘澜有救命之恩,陈家做什么选择,刘澜都不会阻拦,只能放他们离开。

    而孔融,对于汉室的忠诚,根本不可能在见到诏书之后拒绝,甚至在他身边这样的人有太多太多,他们留在将军府,那是因为汉室因为天子没有传召,没有抛出橄榄枝,如果有一天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那么他们也会义无反顾的离开。

    对于他们,刘澜无能为力,但是现在在秣陵,他却有能力保证诏书抵达不了,吃一堑长一智,以后诏书要到秣陵,先得过水军这一关,他这回可是给周泰下了死命令,当然因为是天子诏书,也许有其他命令,所以拦截的时候,最好是以水贼的身份而不是徐州水师的名字,对此周泰也算是轻车熟路了,重拾老本行,不杀他们但把他们扣下根本就没难度。

    刘澜没有让人去追张纮,索性让他去吧,反正他相信最后张颌还会像历史已有回到江东,毕竟他的家人乃至他的家族还都在秣陵,之后刘澜把关羽和徐庶二人叫了过来,关羽来了不就,之前摄山营回到摄山休整了近三个月,再次返回广陵,用关羽的话说,徐州之战的窝囊这一次他们必须要找回来。

    摄山营士气旺盛,而刘澜自然明白士气可用的道理,更何况这次文丑真敢来的话,那么一场正面较量势必难免,当然现在刘澜更多还是有一些期待的,只要能说服曹袁其中一方,那么广陵这一仗就会变得相对轻松些,如果两家都能说服,日后谁胜谁败可就真不一定了,但如果都没有说服,那刘澜就必须得考虑退回秣陵,至于摄山营,只能再一次让他们失望了。

    不多时,关羽和徐庶相继而来,可以说这一次派二人前往邺城许都,刘澜是一个人做出的决定,二人此时才从刘澜口中知晓情况,但当刘澜把他觉得可能会出现的三种可能一一说出来的时候,关羽立刻就急了,他不关心袁绍和曹操能不能说服,身为将领,他关心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坏的结果也是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关羽立即起身,但他却被刘澜拦了下来:“先听我说,等我说完了,你们再发言。”

    袁绍和曹操,他们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曹操一直唯袁绍马首是瞻,可以说这些年有曹操的地方就有袁绍的身影,有袁绍的地方,也会有曹操,几次徐州之战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但是这一次寿春之战是特例,因为袁术,两人头一次没有合作共同出兵,或许寿春离着袁绍有点远,又或者因为我们的存在,但是这件事看起来本身就奇怪,要知道当年曹操在匡亭、徐州战场乃至于兖州与吕布的战场之上,都有着袁绍的身影,那就是朱灵,但是这一回袁绍连一支部队都没有支援,这就说明了,二人或许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矛盾,甚至可以从当年的朱灵投降曹操这件事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两军合兵一处联合作战的情况。

    刘澜并没有忘记了夏侯惇和高览,但这这毕竟和朱灵的情况不同,他们之间的矛盾,从冀州之战始,经过这些年尤其是随着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壮大后,已经到了彻底破裂的一刻,而这一回的寿春之战,更是让二人有了分崩离析的可能。

    要不然曹操也不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到我们,与我们联合,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同时去与二人讲和,是完全有可能成功的,甚至成功离间二人,刘澜看到徐庶起身要说话,挥手阻止了他,道:“我知道元直要说什么,这个时候离间二人可能性不大,毕竟他们知道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破坏他们的联盟,但是知道归知道,但破坏是破坏,我们的目的是众人皆知的,在明面,不管袁绍还是曹操都清楚,说了没什么,可是袁绍和曹操,现在却还保持着友谊,但是他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没有人清楚。

    你知道曹操还是袁绍想什么?是真的想消灭我们,还是曹操呢,但是我们就要把这层窗户纸给他捅破,把一切都放在明处,至于袁绍作何选择曹操又作何选择,还重要吗?只要我们往最坏的打算去做准备,或许会有更好的结果呈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