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大汉龙骑在线阅读 - 第一千八百五十七章 寿春之战(138)

第一千八百五十七章 寿春之战(138)

    就在这时,关于庐江一战的后续战报陆续传递而来,都是急报,当刘澜知晓了事情始末之后,真正吃了一惊,他们三个人的运气也太好了一点吧,这攻下庐江怎么看怎么像是撞了大运。

    刘澜大笑着把战报分享给了要走的张纮和王修,这个时候需要有人来跟他一起享受胜利的喜悦,而在二人相继查看战报的时候,刘澜却在想着庐江城墙塌陷的事情,在他的记忆之中,寿春城墙在三国时代塌陷的次数是非常多的,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忠于曹魏的诸葛诞在寿春反叛,最后为司马昭所败。

    但是寿春城墙倒塌完全是因为暴雨导致,可是庐江就很难判定了,首先如果说庐江城墙塌陷与他所知晓的寿春强拆塌陷一样的话,那么这次塌陷多半属于岩溶塌陷,也就是因为降雨导致地表岩与土体向下陷落而形成,而这完全就是自然因素导致,那张颌几人自然就是运气太好,撞了大运。

    可是他忽然又想到了一件事,再此之前,他们是用过地道的,而且因为寿春有护城河的原因,地道向下挖的很深,据说地下水就排除不少,所以寿春塌陷甚至取得最后的胜利也可以说他就是张颌他们的之前挖通地道所致,而这就不是天然而是认为的采空塌陷。

    而从现在的情报来看,不论是张辽三人无法给出城墙塌陷的原因,包括刘澜也很难做出最终的判断,不过这件事对他来说并不用必须要了解清楚,没那个精力,现在最主要的还是眼前二人前往许都和邺城。

    当然关羽寿春一战刘澜也必须要重新布置了,随着拿下庐江,刘澜的战略目的已经拿到,而接下来能不能抢在曹操之前占据寿春城,对刘澜来讲意义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不过既然曹操这次亲自率军攻打寿春,如果能在他之前夺下寿春,那不管对他还是对于之后的那场大战都会让他占据主动。

    身为大汉司空的曹操,甚至可以说手握着大汉权柄的男人,他这次亲自出军讨逆,如果最后最为关键的寿春和合肥甚至包括庐江郡最后都到了他的手中,那么曹操他能甘心吗,就寿春北部的这几个县,又怎么可能填满他的胃口呢?

    张纮的想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就如杨弘说的那样,诸侯在一件事情上所考虑的问题肯定不会和帐下以及谋士考量的一样,就好像在郑国渠这件事,王修的考虑肯定是正常的反应,可是他的考虑却肯定不会和王修一样,因为他是老板,他在做任何决定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顾虑,想到就敢去做,可是对于王修们来说,他们首先想的肯定会先从最保险最安全出发,就算是有大胆的想法,也不敢擅自做主,而是要去请示。

    可是刘澜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是一方诸侯而曹操也是一方诸侯,所以刘澜在一些问题上是完全可以进行换位思考的,就好像现在张纮的这个理论,看起来好像是有那么一点意思,可是这却绝对不会是曹操做出的决定。

    首先他能派人来与自己寻求出兵寿春,那么就说明他是非常肯定自己会出兵而不是会拒绝,最少在他眼中,可能性是有的,如果一点成功的可能性都没有的话,那么他是不会派人过来的,所以根据这一点,刘澜完全可以换位思考下,加入曹操拒绝袁绍,甚至是有朝一日要与袁绍对决,那么是在有了寿春之后更需要自己还是在没有寿春的时候更需要自己?

    呼之欲出,刘澜也因此而肯定一旦寿春被曹操拿下,那么寿春的人口和地域将会让曹操如虎添翼,那个时候,曹操巴不得自己和袁绍开战打个两败俱伤他好从中取利呢,但是如果寿春被他得到,而曹操不过就得了寿春北方诸如平阿和西曲阳几个县,那这一仗他就亏大了,这个时候除非他答应袁绍出兵,不然的话,那么他就会同意自己的建议,联合攻打袁绍,或者坐山观虎斗。

    刘澜得出的结论,就是让他拿下寿春,那么在实力壮大之后,曹操需要的不是帮助袁绍尽快消灭自己,也不是帮着自己攻打袁绍,而是时间,给他发展甚至是壮大的时间,当然除了自己发展与壮大,刘澜和袁绍两败俱伤也是最好的选择。

    反之如果寿春绝大多数的利益为他所得,而曹操这一仗只是获取了极少的利益,在实力地盘都没有多少增加,未来依然没有绝对实力与刘澜和袁绍叫板的时候,他不管会作何选择,却不会在坐山观虎斗。

    他要趁机为自己获取利益,所以他必须要做出选择,要么选择与自己联合防御袁绍,这是唇亡齿寒的道理,要么与袁绍联合对付自己,这是与虎谋皮,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完全要看他自己,当然了,凡是也不是绝对,毕竟他跟着袁绍打自己的话,很可能寿春最终还会到他的手中,那时候他还是有可能与袁绍一战的。

    但是刘澜既然已经决定派出张纮,那么他就自然会有自己的筹码,比如说这个时候张辽们拿下了寿春,那么张颌在许都就完全可以直接将寿春放在谈判桌上,说句实话,刘澜对寿春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反而对于合肥更为看重一些。

    如果让他去建设,合肥放一个张辽,庐江放一个太史慈,再把张颌放到濡须坞,这铁三角一旦形成,只需要三万人,曹操每个十余万是别想打下寿春,这可是刘澜认真算计过的结果,和徐庶、陈宫、鲁肃、甚至是带病的陈登以及关羽、赵云、张昭。

    最后做出了一致的决定,也正是在那一天起,鲁肃卸任濡须都督返回将军府任职,而张颌太史慈张辽三人从抵达秣陵进行部队重新的整编。

    历时一月,最后出兵寿春,此时,刘澜心中充满了希望,当然前提是他们三人不负所托,能够率先抢占寿春,那么刘澜也就能够在之后的以寿春为筹码与曹操进行交换甚至达成联盟,而这也是在庐江久攻不下之后刘澜改变心思让三人前往寿春的原因,这个时候袁术的生死已经不重要了,他走掉走不掉的意义已经不大,关键还是寿春之后的这一场对决,他袁绍和曹操三个人,唯独不能让曹操当看客才是关键,最好是曹操和袁绍对决,他当看客,适当给予弱势一方提供援助。

    其次是他与曹操联合,防御袁绍,这样一来,他就有时间布置南方的事宜,消化既得的成果。

    “叔治,立即替我休书,令子义、俊义、文远三人,速破寿春,结束寿春之战,之后任张辽出任寿春都督,总督寿春军政,太史慈、张颌出任庐江都尉以及濡须坞都尉。”刘澜一口气将所有任命说完,王修听到这些消息,尤其是对于张辽的任命之后这让王修甚至是张纮都吃惊不小,完全没有想到,这三人最终被委以重任的会是他。

    可这一切,张辽其实是早就知情的,甚至在此仗开始之前刘澜就已经和他通了气,甚至决定在第二日出兵之时就进行任命,但是因为张辽的态度,被迫搁置,而现在刘澜必须要进行任命了,如果张辽不接受,那么他就会转而考虑太史慈和张颌,接下来张辽将会作何选择?

    刘澜不清楚,甚至张颌和太史慈的反应会如何刘澜同样不清楚,可他不会理会二人到底服气不服气这样的一个任命,不管服气不服气,必须接受,刘澜相信张辽会处理好这样的任命的,毕竟在另一个时空之战,与李典等人的矛盾并没有影响到张辽名震天下,更何况他乃是主将,如果连张颌和太史慈都无法摆平,那寿春也就不用交给他了。

    当然他是见过另一种情况的,那就是被部下夺权,这样的情况一般出现的不多,反而是被架空的情况居多,但这就要看他们三人的能耐和本领了,现在的刘澜不像青徐还在的时候,有很多职位给予他们安置,如果他们不乐意当副都督,或者是架空了他们的都督,那么失败的那个人就乖乖回来当个没有实权的杂号将军,跟着他的中军,如同黄忠、许褚这样随他出征就好了,当然他们三人如果能够有所默契,那就最好了,希望庐江这一仗,能够有所改变吧。

    这样的任命很大胆,但这何尝不是对张辽的信任,虽然资历上张辽远不如太史慈以及张颌,但是在能力上,张辽肯定要超越二人,虽然在他眼中,这三人都是三国名将,都能够抵挡一面,但军中将令必须出自一人,更何况他们二人平日里都在自己的辖区,并不会留在寿春,而在战时,一旦寿春受到危险,那么首先受到危险的就会是寿春或者合肥,那么二人就必须要配合张辽,而这个时候身为都督的张辽就有了指挥二人的权利,刘澜这样的任命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因为在当时的商议之中,在选择这三处的人选时,是经过了慎重的考虑的,本来刘澜帐下能够独当一面的就那么几人,现在辽东田豫还没有站稳脚跟,闫志又太年轻,不过二十出头,太嫩了,所以要调辽东都督徐晃回来去寿春当都督根本不可行。

    而赵云,他一直都是徐州都督,这个职位不能动,就算是现在徐州在文丑手中,就算是徐州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回归到刘澜手中,但是徐州都督哪怕只是徒有虚名,那也得做个样子,给天下人看,更要给从徐州抵达秣陵的徐州官吏世家以及百姓看,他们没有放弃徐州,也不会放弃徐州,徐州都督、刺史一直保留着,总有一天,他们是要打回去的。

    而关羽,摄山营的主将,动不了,关键是军中现在除了关羽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接受,威信威望都不足,而且关羽去当寿春都督也太有些屈才了,这里他深信绝对不会是日后他与曹操的交战场,现在不会,未来也同样不会,那么把关羽留在寿春的意义也就没有那么大。

    除却关羽和赵云,张飞虽然资历够了,可以他的能力,进攻有余,防守不足,让他防御寿春,肯定出乱子,他还真害怕寿春在他手里丢了,那时候他该如何惩处张飞呢,或者干脆惩罚自己才对。

    那么除了这几人,接下来也就只剩下了太史慈张颌以及张辽了,虽然黄忠也不错,但他来的时间太短,一没威望再加上军中没有什么嫡系部队,去了也没有意义,最后思来想去,只能选择他们三个人。

    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更不是最合适的选择,但在眼下,三人是唯一能够进行的选择,刘澜一直在招揽着人才,甚至军中每年都会脱颖而出不少人才,可是这些人才的能力都没有真正超群的,或者说他们日后的潜力虽然无限,但在现在还太嫩了一些,就好像闫志的情况一样,再给他们几年的时间,到了二十五六甚至是三十之后,那么他们也就有了独当一面的可能。

    这个情况就好像他和关羽徐晃,在闫志现在这样的年龄时,他们都不过是军司马,掌管着几千人,甚至关羽张飞那个时候才不过是百长,而徐晃也只是千长罢了,但也正是因为那一段的经历,才会让他们最终成长,有了今天的成就。

    虽然猛将出于卒伍,但是在军中从士兵到将军的几率还是太小了,这个成材率太低,因为战损太大,所以刘澜才会想到军校,发现有才能的士兵进行培训和学习,让他们不仅可能在军事上有能力,也能够在理论上有所成就,要保证他们的成材率。

    现在刘澜甚至直接就对所有将领出了他的一套理论。

    发现,培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