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
第三十八章五世说 文官夺权的方式,就是渲染太平,暗示天下而今应该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了。 那么军事开支就应该消减。枢密院的大权也应该限制。这些不稳定因素,应该转到更加稳妥的文官集团手中才行。 不要看,武将在外打仗的时候威风凛凛的,但是在真正政治-斗争之上,杨洪,郭登等人,不是朝中文官的对手。 所以,在勋贵那边,只要能打仗,就是最大的正义,其余的事情就另外说了。 且不说,而今的政治环境逼得勋贵不得不向皇帝靠拢,单单说南洋战事这个一个画饼,就足够勋贵向朱祁镇投诚了。 勋贵这样一说。 下面的臣子大部分行礼道:“陛下英明。” 这个时候,整个会议的节奏转到了朱祁镇的手中。 其实这也是朝廷的现状。 大明朝廷虽然不是朱祁镇的一言堂,但也差不多了,大部分臣子是不敢直接与朱祁镇对顶的。 也就是民间有很多大儒,以朱子之道为性命,以薛瑄为首,这才是反对的主力。 朱祁镇目光扫过王恕。 王恕目光微微垂下眼睑,目光扫过于谦。心中微微一叹,出列替下丘濬,说道:“臣以为欲求大同之世,必先求之,古之圣人之心。” “古人以为天下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而陛下欲求之大同世,当在太平世之后。太祖皇帝生于元末,群雄割据,百姓困苦,民不聊生,上下失所,君臣失据,此内据乱世,太宗雄起宇内,见内忧外患,数次北伐,以至于陛下,三战瓦刺,逐于极西之地,此为升平之世。 而今,国无外地,内无大患,天下承平,虽然偶有天灾,但朝廷之力足以抚恤,此之为太平之世。” “人不患无才,但患无志。人如是,国亦如是。孟子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而今天下承平,似无近忧,然不可不忧远患。” “故而,陛下之言,正合今日之用,太祖之时,不可求大同之世,是以天下未定,太宗之时,亦不可求大同之世,是以外国未服,而今求大同之世,正当其时也。” “然大同不可速就,臣以为先为小康,后为大同。” “仓禀足而识礼仪,欲求大同,先求百姓无饥寒之祸,养生送死无憾,此为小康之世。然后求大同之世。” 朱祁镇心中也感叹,其实同样是小康两个字,大明的小康与后世所求的小康,其实是两个概念。 大明即便是最激进的理论家,也不过想让百姓,能够吃饱穿暖,不会饿死,不会冻死而已。 如果有人能够统计一下,大明正统年间最多的死法,朱祁镇敢肯定,最多的决计不是战死,不是病死,而是饿死与冻死。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有人都觉得,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是实际上,这是最写实的白描。 朱祁镇目光扫过很多人。 这是他想竖立的大明治国思想,也就是而今的五世说。 但是能不能在这里立得住阵脚。却是一个问题。 吴与弼此刻陷入沉吟之中,他如何能看不到,丘浚与王恕所言,不过是一内一外,彼此是一个体系之中的。 吴与弼暗道:“这是公羊派的。” 公羊派乃是儒家各派之中,最激进的一派,当初王莽篡汉,公羊一派其实也是出了大力了,这直接导致了公羊一派的衰落。 吴与弼对这个学说感觉并不大舒服。 原因,这与理学根本不是一个路子。 真要细细说,理学是内圣而外王,五世说是外王而内圣。 内圣就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外王就是治行,实在的作为。 儒家本来就强调内圣而外王,内有仁心,才能行仁政。这是一个前后的过程。在理学之中更是如此。 格物致知诚心正意,这都是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都是外王。 从这个逻辑来理解,就明白,为什么儒家治国第一看重的是教化,因为儒家认为,只有一个人称为一个好人,他才能做好事。 这个逻辑,依旧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很多时候,人们评价一些人一些事,依旧要从他是不是一个好人这个角度来理解。 而今所谓的五世说,从根本上,是让百姓处于衣食无忧的处境之中,然后再追求他们的道德水平,岂不是外王而内圣。 不要小看,这前后差别。 在儒家之中,完全是两个天地。 吴与弼虽然圆滑而今却也先起身说话了。 只是有人比吴与弼更早一步。不是别人,乃是薛瑄。 不过,薛瑄说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上古之治的问题。薛瑄说道:“欲求大同之治,必求之三王五帝之治,欲求三王五帝之心,而不是求之外物,上古亦有天灾,然百姓无怨,而今天下之事,不在于百姓足与不足,而在人心之不足,不在于,田地之广,而在于人心之不治,臣以为陛下必大兴教化,使民知理守礼,则-民足以治,大同之世亦可得之。” “而陛下之所为,却是南辕北辙,欲求大同之治,岂可得乎?” 三王五帝,就是尧舜禹三王,五帝的说法就多了。这里就不说了。 朱祁镇心中目光扫过全场,他也看出很多大臣是赞同这一点的。 教化百姓,从来是儒家大臣第一要务,谁治理国家治理地方的第一办法。 而朱祁镇提出的理论,却是一系列解决饥寒问题,解决生计问题,这些与教化并没有什么关系。 倒不是说,这些大臣都是何不食肉糜之辈。而是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虽然在朱祁镇看来,几乎每年冬天北京街头都要饿死几个乃是几十个,多的时候上百个饿殍,这样的事情,虽然是一件凄惨的事情,但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而今的大明已经是近一两百年以来,最好的日子了。 虽然遍地还有不少土匪,虽然很多地方,法律仅仅能在县城之中执行。但是之前汉唐盛世的时候,难道就与而今有什么不一样吗? 哪里有完全不饿死人的世界。 所以,不论大同还是小康,在他们看来,本质上都是目标,是画饼。不是用来实现的。如此一来,更关注皇帝具体的行政手段,更好一些。 从丘濬与王恕的话里面。他们听到了很多事情,南征南洋什么,移民等等,这还罢了。如果确定大明以这个思想作为治国纲领。 今后十几年,他们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了。 皇帝本身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但是百官不是。 人都是有惰性的。 对官僚尤其是这样,官僚本身最害怕变化了。薛瑄也是说出了他们愿意说的话,大家在地面兴兴教化不好吗? 培养出击个秀才举人,或者联合建立一个两个书院,不就是有政绩了。 朱祁镇心中暗道:“教化这一项,我必须考虑进去,只是我要的教化,与他们的不同。” 朱祁镇准备推一步,将教化这一件事情,也列入之后的重心。但是并不意味着他而今对薛瑄退让,薛瑄直接将大同之世与上古之世划上了等号。 如此一来就大大限制了朱祁镇。 朱祁镇建设大同之世,就必须按照儒生虚构的上古三王五帝的作为来做。这怎么可能? 朱祁镇淡淡一笑,说道:“卿也承认《尚书》之中,或有缪误,这上古三王之治到底是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