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
第一百零五章理财圣手 王直微微捻须,说道:“周忱是一个能臣,这一点,不仅仅朝廷之上谁都知道,否则也不会让他在江南巡抚的位置上,一坐就是这么年,细细想来,却是宣德五年,临危受命之后,就没有挪过位置了。” 朱祁镇说道:“临危受命?” “正是。”王直语气之中带着几分回忆的神态,说道:“臣记得,宣德年间免去江南钱粮大概有一千一百万石之多。” “我朝每年赋税才多少,不过二千多万石,但是各处钱粮具有去处,每年能够结余二三百万石粮食,就算是好年成了,在永乐年间,更有入不敷出之态,江南钱粮才朝廷根基所在,连续数次,征收不力,不得不面去欠粮,当时可以说是朝野震动。” “宣宗皇帝,多次召大臣密对,商议的就是如果处置江南钱粮。” “当时东里公力劝宣宗皇帝,启用周忱。” “周忱受命之后,奔驰数千里,青衣葛布一驴而已。遍访江南,结果官场算时间,都知道新任巡抚要到了,却不知道在何处。他自己换了官袍,独身登门,满座皆惊,却不知道新任巡抚已经到了大半个月了。” “周忱当时的上奏,臣还记得一二,‘有重负之名,无征输之实,’‘重负则-民逃,苏州民户逃亡过半,人地为空。’” “面对江南的情况,他一方面请陛下免钱粮,另外一方面却是实行平米,折纳两法。” “所谓平米,却是将加耗列入正项之中,太祖皇帝与民休息,大明赋税不重,即便是江南重赋,但江南百姓最苦之处,非是纳粮,而是运粮,特别是北京迁都之后,江南之粮千里迢迢运到京师,足以让百姓破家破产。他与平江伯陈瑄商议,改民-运为官运,百姓只需到江阴纳粮即可,并且将这种路上的消耗,称之为耗米,加在正项之上。” 朱祁镇一听,顿时皱眉,心中暗道:“这不是加税,百姓怎么能乐意?” 朱祁镇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也是了解升斗小民是一个什么心态,你做的再好,但是关于钱的问题上,只要加了一毫,他们都能怨声载道。 怎么可能,一边加税,一边让百姓称赞。 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王直似乎看出了朱祁镇的心思,说道:“陛下有所不知,江南民间苦于运,而今加征耗米,各家就不用出丁了,百姓自然乐意,而且周忱加征耗米,也是有分寸的 。官田少加,于民田多加,有意均赋。” 朱祁镇微微皱眉,说道:“怎么回事?我记得朝廷在江南有好几十万顷官田,难道官田赋税重于民田?” 朱祁镇对此还是很清楚的,太祖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将前朝官田,也就是宋元官田,还有张士诚家族的田地都列为官田。 但是官田征收与民田没有什么差别,不过是朝廷多收了一分地租而已,但是普通百姓佃种别人家的田,也是要收地租的。不过是将地租交给朝廷而已。 除此之外,并没有多征了。 王直说道:“陛下,江南官田早就不是开国之初了,而今不知道转手了多少次了,佃种官田的百姓,不仅仅要交官府的赋税,地租之外,还要给地主交分子。可以说是苦不堪言。” 朱祁镇一听,心中暗骂道:“二房东这种事情,在古代也有。” 本来在国初的时候,就是百姓直接从朝廷这里租官田,而今官田早就不清楚了,只是官田上的地租也名存实亡,成为土地另外一种附加税而已。 朱祁镇用脚趾头想,这里面一定有不知道有多少交易。 为什么朝廷几十万顷的官田,就变成了这个样子。朱祁镇本来想问,但是一看王直低头垂目,默默的捏着自己的胡子,不言不语。 朱祁镇心中一愣,心中暗道:“果然是‘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而今江南官田,果不可问。” 汉光武帝派人度田,结果就出现这个结果,河南就是京畿,南阳乃是帝乡,各种权贵盘根错节,自然不是不可问的。 而今江南官田的问题也如此。 年代久远,发展到现在的情况,并非一日两日的情况,参与进去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 查未必能查清楚,但是能查清楚又如何?他们没有少纳半点钱粮,不过是苦了百姓而已。 而且有些人已经死了,怎么处置?真要血洗江南不成。 朱祁镇叹息一声,不再问了。 王直见朱祁镇平静下来,继续说道:“而且这耗米之用,不在官府,而是设济农仓,但凡乡里之用,皆从中出。则百姓虽然出了耗米,但是徭役减轻了不少,他们自然乐意了。” 朱祁镇听了之后,脑中忽然冒出一丝火花,说道:“你的意思,这耗米之处,可以代役?” 王直说道:“不能完全代替,但是耗米之用,多在军需物料,驿马传夫,荒年赈济 ,修建河道,等等。” 朱祁镇一时间暗叹道:“民生多艰。”朱祁镇怎么不明白,这所谓的等等,大多都是没有名目的负担。 说实话,如果真正进入国家正税的赋税,其实并不算太多,但是就怕那种没名没分的杂项,说不出一个所以然,但是就是要交的钱。 周忱名义上加了一项赋税,就是耗米。但是实际上是减了不知道多少没有名目的苛捐杂税。 周忱为什么会被江南百姓称为青天,朱祁镇也算是明白了。 王直继续说道:“平米之法,正税在官,加耗在民,可谓官民两便。” 朱祁镇微微一皱眉,说道:“等等,你说加耗在民,这济农仓是谁主持的?” 王直说道:“是地方官负责。” 朱祁镇心中不知道再想些什么,微微愣神片刻,说道:“先生继续说折纳吧。” 王直说道:“折纳之事,其实并不是周忱开创的,只是周忱手中才大规模推行,在太祖的时候,就有赋税折银,但是总体来说,数量不多。” “但是江南米粮本意是供应京师百官俸禄,但是迁都之后,将米粮从江南运到京师,粮食消耗太多了,这才推行折银之法,将官田米粮折成现银,送往京师,如此一来,百姓负担就降低多了。而京师百官俸禄,也可以直接用银了。” “而且周忱在江南所推行的,也比仅仅是折银,也有折布,可以让百姓少交钱粮,便于运输,公私两便,特别是在松江,松江布甲天下。各种折纳之中,百姓所折的米价,总是比当地米价要高一点。如此百姓就轻松多了。” 朱祁镇起身踱步,喃喃的说道:“平米,折纳。” 这四个字,让朱祁镇想了很多。 将一切赋税折银,这是什么?是一条鞭法。 免除力役,交纳钱粮,这是什么?这是摊丁入亩。 这都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财政政策,甚至要写在历史教科书之中的,但是而今看来,周忱的所做所为都有了苗头。 不管是因为周忱到底是怎么想的。朱祁镇对周忱的看法,已经完全不同了。他心中暗道:“却不知道周忱是不是朕的王安石?” 王直说道:“陛下,臣刚刚说过周忱名声不好,陛下大概以为周大人得罪豪强了?但是如果单单是如此,臣也不会在陛下面前出此言。” 朱祁镇说道:“这周忱却是做了什么事情,让先生如此看不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