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於潜令审案
老板的表情,都被太史慈看在眼里,他淡淡一笑,随后从怀里掏出了一块金饼,扔给了老板:“这是我们的定金,不够再补。” 客栈老板原以为这帮军爷,肯定是白住店不说,而且还会白吃白喝,正犯愁呢。接住了太史慈扔过来带着体温的金饼后,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丰富起来:“各位军爷,你们一路鞍马劳顿,先到房里歇息一会儿,小的立即给你们安排酒菜。” 有钱能使鬼推磨,过了大概两炷香的工夫,正在屋里闭目养神的太史慈,就听到有人在敲门,随后传来了客栈老板的声音:“军爷,晚饭已经备好。您是在楼下大厅里吃,还是让小的给你送到房间?” “不必送到房中,就在楼下大厅里吃。”太史慈隔着门对外面的客栈老板说道:“你先下去准备,某随后就到。” 很快门外就传来了老板的声音:“既然如此,小的就下去准备了,请军爷早点下来!” 太史慈收拾好东西,下楼来到大厅时,见队率和众兵士都已经等待在这里。看到太史慈下楼,所有人齐刷刷地站起身,向太史慈抱拳行礼。 “免礼!”太史慈笑呵呵地说道:“都坐下吧!” 太史慈来到了队率的那张几案前,与他席地而坐。环顾四周,见周围尔等兵士都把目光投向自己,他连忙端起几案上的酒碗,站起身冲着众人说道:“各位弟兄,你们随某奔波千里,辛苦了!请满饮此碗,我们今日不醉无归!”说完,将碗里的酒一饮而尽。 “不醉无归!”众兵士齐声喊道,随后也学着太史慈的样子,喝光了碗里的酒。 喝完这碗酒之后,众兵士纷纷坐下继续吃肉喝酒。队率连忙给太史慈的酒碗斟满了酒,低声地问:“先锋,喝醉了不会出事吧?” “老规矩,留下两个机灵的弟兄守夜,剩下的都开怀畅饮。”太史慈对队率说道:“大家奔波这么久,也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客栈老板屁颠屁颠地跑过来,点头哈腰地问太史慈:“这位军爷,不知对店里的伙食可满意?” “挺不错的。”太史慈称赞了老板一句后,忽然觉得应该从这里打听一下城里的事情,没准自己明天进城能派上用途,便客气地说:“老板请坐,某有事请教!” 听到太史慈说有事请教自己,老板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连忙回答说:“军爷有什么吩咐,尽管开口。” 太史慈试探地问:“敢问老板,不知於潜令为人是否好相处?” 老板听到这个问题,警觉地问:“不知军爷打听这个作甚?” “某打算在於潜县内招兵买马,肯定要和於潜令打交道,因此想问问他是否好相处。”太史慈想到征兵一事,明天就回闹得满城风雨,如今就算提前告诉客栈老板,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因此开门见山的说:“了解了他的性格,明日入城拜访之事,也能做到心中有谱。” “使君为官清廉,你们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说,但千万别送礼。”客栈老板不紧不慢地说:“否则一定会把你赶出县衙的。” 太史慈在楼上休息时,心里就一直在考虑明日见到於潜令时,该送什么礼物给对方,此刻听到客栈老板这么说,不禁暗叫好险,若是贸贸然地送了金玉珠宝过去,没准还会被撵出来。他连忙抱拳向老板施礼:“多谢老板的提醒,某记住了。” 队率等老板离开之后,有点担心地问太史慈:“先锋,我们提前告诉老板,说我们要在城里征兵,他不会去通风报信吧?” “城门都关闭了,就算他是县令派到城外的探子,但又能到什么地方去报讯呢?”太史慈说着,举起了手里的酒碗,对队率说道:“招募新兵的事情,我们明天再说,现在还是继续喝酒。” 次日清晨,城门大开,太史慈并没有急着让兵士们入城,而是继续在客栈里饱餐了一顿,临走时,又扔给老板一块金饼,把老板乐得姓什么都不知道了。 当太史慈带人来到了城门时,守门的郡兵见来了一队官军,但身上穿的军服和自家兵马有区别,深怕是袁术派来的,连忙拦住了他们的去路,警惕地问:“你们是什么人,到於潜县做什么?” 太史慈连忙冲对方拱拱手,说道:“某在太史慈,昔日曾在刘刺史的州牧府任职,是专门来拜访於潜令的。” 守门的郡兵听说对方以前曾在刘繇的州牧府任职,又是特地来拜访县令的,想必不会是敌人,便纷纷收起了刀枪,让太史慈一行入城。 入城之后,队率有些担心地问:“先锋,你瞧瞧,我们入城时,守城的郡兵对我们就如临大敌,假如我们在城中招募新兵,恐怕到时会兵戎相见吧。” 太史慈听后只是淡淡一笑,“如今刘繇和袁术两人为了争夺扬州,打得不可开交。导致各地的县令、太守都是人心惶惶,我们在这种时候到扬州征兵,所遭受的阻力是最小的。只要某说服了於潜令,想必在於潜县的征兵,又能如同丹阳县一般,得到县衙上下的全力支持。” 一行人来到了县衙门口,见门外围着不少人。太史慈翻身下马,拉住一个衙役好奇地问:“为何门口有如此多的闲人啊?” 衙役把太史慈打量了一番后说道:“军爷有所不知,今日是使君公开审案的日子,城里的百姓都来看热闹。” 衙役的话引起了太史慈极大的兴趣,他好奇地问:“这位小哥,不知今日审的是什么案子?” 正在忙着维持秩序的衙役,有些不耐烦地说:“此事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军爷若是想知道,进去听听就知晓了。” 太史慈和队率打了个招呼,让他带人在外面等着,自己带着一名伍长和四名兵士挤进了县衙,去观看县令审案。挤进县衙时,审案已经开始。看着堂前跪着四五个人,堂中坐着一名县令,正在聆听原告陈述案情。 太史慈连忙朝左右看了看,见身旁有一位老人,连忙挤过去,冲他拱拱手,客气地问:“敢问老丈,今日审的是什么案子啊?” “房产纠纷,”老头看了一眼太史慈回答说:“原告是林家,他们原来是本城的大户,20年前,看到流落街头的唐家母子可怜,便收留了他们,并将一套两进的小院借给对方居住。 前两年林家遭了难,家道中落,被迫出卖了房屋和地产。因无处居住,便打算将借给唐家母子住的小院收回。” 伍长听到这里,忍不住插嘴说:“既然是借给他们的院子,收回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还有什么官司可以打啊?” 老头看了一眼伍长,接着说道:“小哥有所不知,唐夏氏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当年林家把院子借给她居住,又不时地接济她,使她母子二人不至于流离失所。八年前,她私下把房屋抵押,交给她儿子唐垒去经商,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赚了个盆满钵满。这几年,他们家在於潜县内的房产至少有五处。 谁知等到林家去找他们,打算收回自己房产时,唐夏氏却矢口否认这房产是林家的,甚至还拿出房契,说这小院乃是自家所建,林家是想讹他们。林家的长子几次上门讨要,都吃了闭门羹。前两日,林家长子再次上门,唐垒居然放狗咬伤了对方。如此一来,林家就把唐家告了,准备通过官府来讨要自己的房产。” “混蛋,简直是忘恩负义的混蛋。”伍长听到这里,愤愤不平地骂道:“难道天下就没有王法了吗?” 老头冷笑一声,说道:“唐家今非昔比,唐垒在外面做了多年的生意,有了不少的靠山。而唐夏氏平日喜欢走东家串西家的,到处对别人说这是她家的房产,林家想讹诈他们等等。由于时间过了二十年,左邻右舍大多都搬走了,因此林家要找人作证是非常困难的。” 他说到这里,不禁摇摇头说道:“虽说很多人都知道林家是受害人,但无凭无据的,要想赢这场官司,难,实在太难了。” “先锋,”伍长听老人说完案子的经过之后,小声地问太史慈:“你说说,这场官司到最后谁会赢?” “公道自在人心,”太史慈望着前方跪着的被告和原告,冷冷的说:“如果於潜令真的是清官,那么他一定会想办法找到当年的证人,来证明这处房产是林家的。” 太史慈等人向老头打听案情时,於潜令对原告、被告双方的询问已经告一段落。他捻着胡须说道:“林家说房产是20年前借给唐家的,但却拿不出房契;而唐家却说该小院是他们自己建的,而且还有房契为证。” 说到这里,他问跪在地上的唐夏氏:“唐夏氏,本官问你,你家房契上的建房日期,是哪一年啊?” 身材矮胖,穿着一身华服的唐夏氏,听到於潜令的问题后,立即回答说道:“回使君的话,我家的房子是中平初年所建,有房契为证。” “确认无误了吗?”於潜令问道。 “确认无误!”唐夏氏信心十足地回答道。 等唐夏氏回答完毕后,於潜令又扭头问作为原告的林家长子:“林公子,不知你家的房子又是哪一年建的?” “回使君的话,”身材瘦弱的林家长子连忙回答说:“房屋是家父在建宁五年所建,又于熹平二年,借与唐家母子居住。” 於潜令问完双方之后,从几案上拿起一本簿子,对双方说道:“这是本城的户籍,上面记载唐夏氏及其子唐垒,是在熹平二年迁入本县,与林家借房的时间吻合。” 说完,他放下这本簿子,又重新拿起一本说道:“这是本县的房契登记册。林家在建宁五年修建一套两进的小院,而同一套房产,在八年前,也就是说中平六年,房主变更为唐夏氏。” 於潜令把手里的簿子往桌上一扔,说道:“唐夏氏,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将林家的房产据为己有,你该当何罪?” “民妇没罪!”唐夏氏听到於潜令这么说,把脖子一梗,说道:“既然那房子民妇已经住了二十年,那就是民妇的。谁要是想要这座小院,除非他从民妇的身上踩过去。” 听案的人群,听到唐夏氏这种胡搅蛮缠的话语,立即开始起哄,斥责唐夏氏这种忘恩负义的小人行径。跪在唐夏氏旁边的唐垒猛地站起身,转身冲着起哄的百姓,大声地吼道:“谁敢喧哗,小心本大爷回去后收拾你们!” “公堂之上,休得喧哗!”於潜令见唐垒居然敢藐视自己,立即示意衙役制服对方:“若再胡作非为,定然乱棍打出!” 两个衙役上前,一左一右抓住了唐垒的手臂,有些为难地说:“唐爷,给小的一个面子,千万别在公堂上闹事。有什么事情,等退堂了再说。” 衙役和唐垒之间的窃窃私语,被太史慈看在了眼里,他心里想:看来唐家在於潜县内的势力不小啊,连衙役都不敢得罪他。 於潜令见案件已经真相大白,便开始判案:“唐夏氏侵占林家房产,证据确凿,着唐家立即退还该房产,并不得事后去骚扰林家。” “凭什么要把房子还给他们。”唐夏氏听到这里,猛地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於潜令恶狠狠地说:“老娘住了二十年的房子,就是老娘的,凭啥要还给他们。老娘今天就是要看看,谁该把房子还给林家。” 这突然出现的一幕,不光让观看审案的百姓惊呆了,就连审案的於潜令也膛目结舌,他没想到唐夏氏居然敢这么嚣张。 见堂上没人说话了,唐夏氏对她的儿子说:“儿子,我们回家。我倒要看看,谁该敢收走我家的房子。老娘倒是就是舍了这条老命,也绝对不会善罢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