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一三章 宁得罪阎王
开封府内豪绅对于沈溪前来主持赈灾非常抵触,但由于彼此身份相差太过悬殊,他们没法明着对抗,只能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力争不拿出粮食,或者是少拿。 于此同时,城内商户中间,消息也传播开来。 商会将开封府的大商人聚拢到一起,商议筹集粮食物资之事。 与豪绅们所持抵触情绪不同,商户们对于向沈溪纳粮并没有太大意见。 中原地区交通发达,再加上大明从弘治朝开始,从商环境趋好,使得民间商贸逐步发达起来,这些年地方商贾从闽西商会那里学会了如何抱团取暖,河南之地的商会也应运而生。 开封府乃古都大城,豫商中有很多在开封府设立分号,洪灾发生后,一些想发国难财的商人早早便组织货源,包括粮食、药材等运抵开封府,正好赶上沈溪前来赈灾。 开封本地商会的会长叫吕梁霖,早年常走辽东做皮草、人参生意,发家后在开封当地经营起了药材铺、皮草行和粮店,虽然名下铺子不是最多的,但人脉却很广,被推举为开封商会会长。 这次他把商人们召集起来,汇聚于府中后院商议筹粮之事。 “吕当家,敢问沈大人前来,我等可有机会前去拜会?”一名商人神情热切地问道。 旁边马上有人附和:“是啊,沈大人乃朝中一等一的高官,又身负文曲星、武曲星之名,若我等有机会觐见的话,实乃三生有幸。” “对,对。” 很多人抱有同样的想法。 吕梁霖摇头道:“鄙人从何得知是否有幸拜会沈大人?不过此番沈大人派人来跟地方商会通气,告知只要帮忙筹集粮食,之后朝廷调拨赈灾粮食到位后会逐一予以归还,且有税赋方面的减免。” “这感情好……” 一群商人私下商议,觉得这件事对他们而言不亏。 人群中走出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痩削商贾,姓冯,直接问道:“却不知我等是否有机会涉及江南商品的买卖?” 很多人目光越发热切,眼巴巴地望着吕梁霖,好像有一场天大的富贵在等着他们。 吕梁霖皱眉:“沈大人没到,具体怎么样还不清楚,鄙人如何回答各位?咱现在商议的不过是借粮食给朝廷,如此便要沈大人将江南买卖交予一部分给咱,这算是坐地起价吗?” 姓冯的商贾很是感慨:“听说江南繁华,尤其是海边新建的那座城市,灯火辉煌,彻夜不歇,堪称不夜城,富庶不亚于南京、苏州之地,尤其生产的水泥、玻璃、钢锭、骨瓷、香水、香皂等等畅销天下,我等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跟沈大人熟络,才能从新城商品买卖中分得一杯羹……” “粮食才挣几个钱?哪怕三倍五倍,也就是几百上千两银子的买卖,而且赚的还是昧心钱,心里会不安……但若跟沈大人搞好关系,恐怕就是一生的富贵……诸位,你们说是不是啊?” 旁边一名年轻商贾道:“就怕沈大人不给机会……咱做这点小买卖,人家不一定看得上……” “也是。”有人吱声道,“开封府没什么大商贾,咱的身家根本就不放在人家眼里,说句不好听的话,沈大人拨一根寒毛,都比咱腰身粗,也就救灾能用上咱……若是朝廷调拨及时,何至于要用我们来出粮?或许这真是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吕梁霖道:“如此说来,诸位都同意借粮给沈大人了?” 冯姓商人问道:“现在只是有人来通气,是否做的准?还是说等沈大人来了之后再行商议?” 一群人又望着吕梁霖,眼神中满是期待。 吕梁霖为难道:“就怕沈大人到来后,知府衙门设宴款待,士绅也都排队招待,我等没机会觐见……这里可没人敢承诺。” “若有机会,能涉足新城买卖,别说借点粮食,就算是把身家捐了也成啊。”人群后面有人高声喊着。 “呵呵。” 有人在笑,可能是嘲笑,也可能发自内心,场面变得轻快许多。 吕梁霖道:“要不这样吧,诸位先行回去准备,除了日常用度所需,把余粮都准备好,沈大人旷世奇才,去年领军平了中原战乱,对我等有莫大的恩德。等沈大人到来后,诸位可跟鄙人一同前去拜访,能见到沈大人最好,若见不到……只能说遗憾。” 有人道:“光如此去求见有何用?最好早早定下迎接之事……官府可以迎接,难道我等便不能出迎?再者准备厚礼相送,若是以后沈大人能多照顾一下咱开封府的商贾,就算让咱喝口汤,也是足以留下几世的富贵。” “那是,那是!” 一名姓何的商贾道,“沈大人治理地方卓有成效,尤其支持工商业发展,所到之处百业兴旺,谁不想巴结?沈大人能来开封,可说是咱们所有人的荣光。” 吕梁霖眉头紧皱:“你们都愿意出粮,还只是嘴上说说?这可是大事,不是你们随便吹牛不打草稿,是要拿出实际行动来的。” 姓何的商贾道:“粮食可以出,要不吕当家的直接定下个数字,各家回去稍微合计,明日各家就把能筹措的粮食清单交上来……您看如何?” 吕梁霖点头:“也行,趁着沈大人没来之前,先把事情定下。若沈大人到了后,真要去见的话,谁借出的粮食越多,谁就排在前面,沈大人或许会就此高看一眼,江南的买卖也就顺理成章落到他头上。” 姓冯的道:“那借多少粮食才合适?” “自己看着给呗……就算你不想给,难道还有人会强迫你不成?”有人在旁奚落道。 姓冯的商贾气恼道:“哪个不开眼的乱说话?老夫在赈灾之事上一向不遗余力,难道谁还会吝啬不成?” 又有人道:“是否吝啬不一定,若非沈大人亲自前来,你们会想着借粮食?别想着哄抬物价,谋取暴利就是好的……先前开封府发出通告筹集粮食,你们如何回应的,自己心里最清楚。” 吕梁霖摆摆手:“诸位莫要争吵了,既然大家都有心借粮食,鄙人先在这里定下来,明日一早便统计数字,各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报上报。若有虚报,别怪事后朝廷追责!” …… …… 沈溪人尚未抵达,开封府城已就否借粮之事产生争议。 以地主豪绅为主体的群体基本选择抗拒,也包括他们投资开办的商号;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商贾,则已做好准备,甚至主动求借,寻求能参与到新城的建设以及加入沈溪主导的新的商贸体系中去。 沈溪积极准备赈灾的同时,京城这边救灾组织工作进展却异常缓慢。 哪怕谢迁再有心,但因他思维的局限性,还有他行事的古板和固执,使得救灾推进非常困难。 “谢老,现在获悉,西北府库空虚,甚至今年宣府和三边还跟朝廷申请后续军粮补助,此时征调只怕会遭致军中强烈不满……若强迫遵行,西北地方必然会想法设法拖延,直至事情不了了之……” 杨一清单独跟谢迁汇报时,没有作任何隐瞒,直接把面临的困难跟谢迁说明。 谢迁叹道:“连年征战下来,西北屯田大计屡遭破坏,原本以兵养兵的计划基本破产……唉,大明窟窿实在太多了。” 杨一清赶紧请示:“之厚上奏已到京师,以他所见,朝廷需尽快借调银两往河南,以银两赈灾方为上上策!” “什么?” 谢迁很意外,“他这么快就有上奏到京城?” 杨一清点点头:“非但如此,听说接到圣旨后,他立即启程,目前已到河南归德府,积极组织救灾,已初步稳定那里的情况,下一步就要到受灾最严重的的开封府。” 谢迁想了想,叹道:“他倒是兵贵神速,或许跟他正在北上途中,调头比较容易有关……这也是陛下为何指派他去赈灾的主要原因。” 杨一清心想:“这会儿还计较沈之厚行动快慢作何?不是应该先想想怎么才能消弭灾难?” 此时杨一清语气变得谨慎许多,因为他知道接下来说的话很可能会触及谢迁逆鳞,轻声道:“谢老,之厚的上奏中,提到以朝廷银两换取地方士绅存粮,同时向商贾筹措衣物和药材,并提出朝廷从全国各州府调拨粮食到灾区不妥,所以……” 谢迁板着脸道:“他还没当大明的家,便开始指责同僚所作所为?” 这话让杨一清很不自在,心想:“我现在当大明的家,不照样被你左右想法,连主见都不能有……到底谁才是户部尚书?” 杨一清试探地问道:“毕竟之厚人已在灾区,了解当地的情况,或许银子真有用……不如听他的?” 谢迁道:“大明这么多银子,都是他从外边找来的,跟佛郎机人做买卖,用那些不能吃不能喝的白银,换得大明如此多的绢布、茶叶等,这买卖他以为赚了,却是与民争利,偏偏朝中人还在为他摇旗呐喊。” 杨一清脸上满是苦笑:“那就是回绝他的上奏?” 谢迁摇头道:“老夫岂能私自决定赈灾大事?还是要向陛下请示……把他的上奏送去临清,让陛下知道他的意思。” “这……” 杨一清越发为难了,心想:“谢老分明是在给沈之厚出难题,上奏用一天多才送到京城,再用一到两天传到临清,陛下给出批示后再送回京城,再回复沈之厚,这么来回折腾,那事情基本就黄了。哪怕实现,救灾工作也严重滞后。” 杨一清道:“谢老,救灾工作刻不容缓,您看……” “那就赶紧把粮食调到灾区!” 谢迁生气地道,“去年各地不是有很多地方表功,说府库充盈吗?现在有多少粮食已经运上路?” 杨一清低下头:“只有几百石,都是京师周边征调来的。” 谢迁瞪大眼:“什么?才几百石?现在各地奏报受灾百姓可是有三五十万,这点儿粮食怎么够?” “所以……” 杨一清脸色越发难看,这一切都是谢迁固执已见造成的,偏偏对方还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他现在不想争辩,在很多事上他都无能为力。 谢迁坐在那儿,半晌没说话,对当前局势感到极度悲观,嘴里呢喃:“花了四五天时间,只筹集到几百石粮食,而且还在京城没上路,送到灾区,怕是要半个月后了……不知有多少百姓饿死。” 杨一清望着谢迁,不言不语。 谢迁想了想,叹口气道:“不妨就按照他所说,暂时征调五万两银子用于赈灾。这件事先不请示陛下,直接由老夫来定,出了事也由老夫承担。” 杨一清松了口气,心想:“五万两虽然不多,但若是运送及时的话,可解燃眉之急。现在就看沈之厚是否能用这五万两银子买到应急的粮食。” 杨一清道:“那谢阁老,此事还请不请示陛下?” 谢迁摇头:“该请示还是要请示,规矩不能变,作为臣子,虽然可以随机应变,但最终还是要获得陛下准允!若陛下对处置不满意,还得负荆请罪,这才是为臣之道!” …… …… 京城,寿宁侯府。 张鹤龄一脸懊恼之色,打量悠闲喝茶的弟弟,神色如同在看生冤家死对头。 张延龄呷了一口茶,笑呵呵道:“大哥,这次从宫里得来的消息没跑了,沈之厚前往灾区,听说朝廷没有粮食给他赈灾,估摸再有几天,就要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指不定就要出什么事。” “与我等何干?” 张鹤龄黑着脸问道。 张延龄笑道:“这你还看不明白?现在各方都想办法让他回不了京城,姐姐之前不也派人跟咱说了,只要这次陛下回来,咱兄弟便可官复原职,到那时咱兄弟又是一条响当当的好汉。” 张鹤龄怒其不争地看着弟弟,“沈之厚只是去赈灾,又不是说要死在灾区,你以为光靠太后安排,你我兄弟就能再获陛下信任?现在沈之厚集陛下隆宠于一身,陛下派他去灾区,不是猜忌,而是用实干之才完成大事。” “啧啧。” 张延龄不屑地道,“听大哥这么说,那小子倒是挺有本事的……” 张鹤龄骂道:“真不开眼,沈之厚有没有本事,你小子会不知道?” 张延龄被骂,一时间没反应过来,随即惊讶地道:“大哥,你怎么跟外人一条心?现在不是商量怎么对付他吗?” 张鹤龄道:“太后要削弱沈家,那是她的想法,但问题是现在明摆着沈家势大,光靠你这猪脑子,还想跟沈之厚斗?别说当下,就算再给你一百年也没戏!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不成器的弟弟?” 张延龄没好气地道:“我又不是大哥你生的,你作何气恼?” 张鹤龄气呼呼地道:“去年到现在,府中境况堪忧,连正常花销都捉襟见肘,好在有太后娘娘接济,你我兄弟才不至于节衣缩食……现在不管太后如何对付沈家,又或者想方设法让你我兄弟官复原职,咱们兄弟静观其变即可。你休要胡乱使力,尤其不能派人去灾区行刺,免得被沈之厚抓到把柄参劾!” “啊?” 张延龄惊讶地问道,“大哥怎知我会派人去灾区刺杀沈之厚?” 张鹤龄骂道:“你那猪脑子,除了想出这点馊主意外,还有别的招吗?你也不想想,你一而再再而三跟沈之厚作对,每次都是刺杀,而且还曾得手过,你说他不会提高警惕……真把他惹毛了,他不会对你下死手?” 张延龄道:“所以,最近我招募了一批死士,除了可以派出去执行任务,还可看家护院,那小子要真有本事,尽管派人来啊,看谁怕谁!” 张鹤龄霍然站起,怒指弟弟:“你个天杀的,张家已被你害成何等模样,你不清楚吗!有银子不想着置办土地,好好养家糊口,居然拿来豢养死士……你是生怕陛下不知道你有不臣之心吧?” 面对眼前怒不可遏的兄长,张延龄一脸冤枉之色,连声道:“大哥消消气,咱有话好好说,别弄的好像我是要去刺杀咱那皇帝外甥一样。” “前两个月咱的俸禄不是已经恢复了吗?内府也开始送例银,说明陛下已对我们没以前那么憎恨,就算我们养几个人,陛下怎会知道?就算知道了,陛下也不会觉得我们是养人去谋刺他的吧?” 张鹤龄仍旧很生气:“你以为自己不说,别人就不知道?你不清楚现在多少双眼睛盯着我们?” “切!” 张延龄不屑地道,“以前是有人盯着,没事就想在朝中参我们一本,对我们的一举一动说三道四,但今时不同往日,那些御史言官都懒得理会我们了!我们现在没官职在身,爵位也没归还,他们都懒得理会我们了。” 张鹤龄厉声喝道:“那你就豢养死士?唯恐别人找不到由头参你一本?” 张延龄不耐烦地道:“我把人藏得很好,没说光明正大养在府里,平时都在外边帮忙做事。这不知道陛下喜好美色,我还准备去民间搜罗一些美人儿……” “哗!” 张延龄这边说得兴起,张鹤龄已怒不可遏将手里的茶杯掷于地上,砸得粉碎。 “大哥,你这是作何?”张延龄骇然起身,皱着眉头问道。 张鹤龄来回踱步,神色焦躁:“真是稀奇,天下间居然还有你这般不可理喻的弟弟!我怎就瞎了眼跟你当兄弟……” 张延龄笑道:“咱是兄弟,并非是夫妻,没得选。” 张鹤龄怒视张延龄,厉声道:“赶紧去把死士给遣散了,一个都不留!还有你平时那些狐朋狗友也赶紧划清界限!陛下不多时便要回京,太后娘娘一直想让我们在陛下面前留个好印象,以换得陛下宽宥,你再胡作非为,别说兄长不袒护你。” 张延龄不悦地落下脸,但终归不敢跟哥哥翻脸,一摆手:“那就听你的,但沈之厚那边……” “休要再提,连想都不要想!”张鹤龄道,“宁得罪阎王,休得罪那家伙!除非你想让我张家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