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奶爸的田园生活在线阅读 - 第五百五十七章 历史文化的流失

第五百五十七章 历史文化的流失

    严老教授向江予桐娓娓道来,只要对比着看,很容易就能让人分辨出,哪是绿孔雀,哪是蓝孔雀。

    看着视频里的那对绿孔雀,老严简直爱不释手,如同在看一件至宝一样。

    毕竟这是仅仅剩下不到二百只的珍稀动物,看一次少一次,下一次看到,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甚至都不知道,是不是还有下次了。

    可不是嘛,几年前,人们在长江里拍摄到了一只白鳍豚,那时候被惊人天人啊,给起了多少外号?

    “微笑天使”、“长江女神”、“中华豚”等等,都表明了对这种仅剩的生物的喜爱。

    然而,短短几年过去,现在白鳍豚已经绝迹,微笑天使无处可寻,这就是近几年之间的事情,如何不能让人扼腕?

    如果人们继续不当一回事,这仅剩下的不到二百只的绿孔雀,或许也要步其后尘了。

    严老告诉江予桐:“有一件小事情,你们可能没有留意过,98年,著名滇省舞蹈家杨丽萍,凭着一曲《雀之灵》一举成名,她所模拟的孔雀,就是绿孔雀,而不是这些常见的蓝孔雀。”

    江予桐一愣:“严老,您连这个都知道?”

    这不是娱乐八卦吗?还是二十年前的陈年八卦。

    严老教授笑笑:“刚好知道一点点。唉呀可惜呀,那时候98年,绿孔雀的数量还不少,起码比现在多,想要找到绿孔雀,模拟动作也容易,现在呢,怕是很难寻到喽。”

    他的笑容,苦涩居多,满眼尽是无奈。

    江予桐看着严老教授,一时间有点感慨,怎么说呢?在这样一个现实社会,人人都很忙,没几人能对环境问题这样的痛心与揪心,一时间,她也诸多感慨。

    严老教授还跟她讲了一些关于绿孔雀的冷门知识。

    在我国古代,绿孔雀曾经遍布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中国神鸟——凤凰的原型。凤凰是并不存在的生物,很多凤凰的画作,都是参考着孔雀而画的。

    因为被捕捉后的绿孔雀,往往会被进贡给皇帝,因此又叫“帝绿孔雀”。

    在汉语中,孔雀就是指绿孔雀。清代三品文官官服上的鸟类即绿孔雀。

    绿孔雀原产于中国和东南亚,而蓝孔雀原产于印度和斯里兰卡,在很晚的时候才被引入中国。

    在古代中国,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没有见过蓝孔雀的,而绿孔雀却曾在中华民族的腹地广泛分布。

    蓝孔雀又名印度孔雀,蓝孔雀是印度的国鸟。在印度教神话中,孔雀是梵天等神明的坐骑,佛教神话中更是有孔雀大明王菩萨这一形象,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孔雀明王的传说包括整个佛教的文化来自印度,并非我们中国本土的文化。

    这两种生物的保护级别也不一样,绿孔雀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EN),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得驯养;

    而蓝孔雀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低危(LC),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国家林业局支持人工驯养的特种动物之一,人工养殖的孔雀也主要指蓝孔雀。我们在一些公园、动物园看到的孔雀大多是蓝孔雀。

    也就是说,人们看到的、吃的,基本都是蓝孔雀了。

    没错,还真有人像养鸡一样的养蓝孔雀,甚至还会放到餐桌,也就几百块钱一只而已。现在蓝孔雀的养殖量真的不少了。

    而关于绿孔雀,人们大概只能在一些历史典籍里,才能搜寻一些踪影吧。

    严老教授说,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吕纪所绘的《杏花孔雀图》,上面就能清楚的看到,树中站在杏花下的这只亭亭玉立的大鸟,正是绿孔雀。

    绿孔雀的美,蓝孔雀是远远比不上的。

    如果能近距离观看绿孔雀,会更加深刻感受到它们的魅力:虽然叫“绿”孔雀,但这种鸟身上的羽毛可不仅仅是绿色,它可以随着光线角度的不同呈现从翠绿、蓝绿、到古铜、金黄变化无穷的金属光泽。

    真是魔幻又迷人。

    严老教授越说越感慨,说到激动时,他还引用了一首古人描写孔雀的诗:

    “越鸟青春好颜色,晴轩入户看呫衣。

    一身金翠画不得,万里山川来者稀。

    丝竹惯听时独舞,楼台初上欲孤飞。

    刺桐花谢芳草歇,南国同巢应望归。”

    他啧啧赞叹道:“小江你看,‘一身金翠画不得’,形象地将绿孔雀的特点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

    就正如视频里绿孔雀,就很容易能看出,它那颈部鱼鳞状的羽毛会随着阳光折射角度的不同变化出从蓝绿、古铜到金黄无穷的光彩。

    真是名副其实的“画不得”。

    这可不是蓝孔雀可以比拟的。

    其实,在历史文化中,绿孔雀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从中原的河川到岭南的丘陵、从江汉平原的湖沼到彩云之南的深山峡谷,都有绿孔雀那美丽的身影。

    因此在中国文化萌芽之时,它就是一直被讴歌、被精心描绘的对象。

    这种世界上最大的雉类,曾经震撼着每一位有幸见到它的人。

    我们的祖先发自内心的折服于它的美丽,纷纷把它写入诗歌、绘入画作、装点服饰、甚至烧入更为永恒的瓷器中。

    老严说着这些时,心里的赞美溢于言表,有一种大国文化的感觉在里头。

    爱之越深,悲之越切,他高兴之后,脸上开始一阵感伤,说道:“可惜很遗憾啊,如今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蓝孔雀,很少有人看过真正的绿孔雀。”

    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数量稀少了呗。

    即使是国宝大熊猫,只要去到大一些的城市公园里,基本上都能见到其身影。而想见真正的绿孔雀,何其难。

    中国作为绿孔雀原产国之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野生种群日渐稀少,人工繁育混血严重外,还有一个非常令人无奈的情况:大多数中国人不识绿孔雀!

    严老教授拿出自己的手机,里面保存着一些图片,他拿给江予桐看,说道:“你看,这是以前90年代的语文课本里的插图,《骄傲的孔雀》,你看出问题来了没有?”

    江予桐拿过手机一看,讷讷的说道:“这……也是蓝孔雀。”

    这也是印度神鸟蓝孔雀,而不是咱们自己的绿孔雀。

    要不是先前才对比看过绿孔雀和蓝孔雀,她哪里能看出问题来?插图里,孔雀的脖子是蓝色的,头顶的翎毛是散开的,而不像绿孔雀那样。

    也就是说,就连90年代的语文课本上,也只有蓝孔雀,而没有绿孔雀。甚至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基本上,“孔雀”的形象很多已经被蓝孔雀取代。世人只知有蓝孔雀,而不知绿孔雀。

    明明绿孔雀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原生物种、属于我们华夏大地的神鸟啊!

    严老教授很痛心,他认为这都是我们历史传统文化中,令人痛心的流失和错误!

    很多人分不清蓝孔雀和绿孔雀,导致了对这一物种的认知度降低,也没有真正的了解到这种物种濒危的程度。

    多年前,国内很多动物园引进孔雀的时候,就算有绿孔雀,很多已经并非真正的绿孔雀,大多已有杂交现象,混养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在那些年,人们对孔雀物种保护意识并不是很强烈。

    就算目前,大部分公众还是不了解绿孔雀的生存状况,也分不清蓝孔雀、绿孔雀。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孔雀就是孔雀,似乎没什么区别,比如有些人做了一个绿色植物的孔雀造型景观,虽然是绿色为主,但造型其实是蓝孔雀的。

    而没有人发觉这有什么不对,根本没人认识。

    现在的国内各大动物园,基本上没有真正的绿孔雀,大多是蓝孔雀;即使有,多数也只是有蓝孔雀和绿孔雀杂交繁殖的孔雀,这种孔雀外貌上带有蓝孔雀和绿孔雀的一些特征。

    有些动物园倒是想出了一些笨办法,将蓝孔雀和绿孔雀共同圈养在一起,虽然会加强观赏效果,但是杂交会加快这种珍稀物种的退化脚步。

    严老教授不无哀叹道:“这些蓝绿杂交的混血孔雀,着实玷污了绿孔雀高贵的血脉啊!”

    语气虽然酸了点,但是那种尊崇自家尊贵绿孔雀的心思,却是一览无余,让人动容。

    江予桐也被他打动了,问道:“严老,那您说,我们现在还能做些什么呢?”

    面对全国总数不到二百只的绿孔雀,而大多数人还根本不知道现在看到的孔雀,跟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孔雀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这确实让人痛心。

    电脑屏幕里,那一对绿孔雀翩翩起舞的视频正在无限循环式的播放着,它们那美妙的身姿,现在看来,更是稀缺中的珍稀。

    这一对孔雀,要怎么处理呢?放回滇省?孔雀的故乡,似乎一直默认在那里。

    严老教授赶紧摆手拒绝:“千万别,那里的绿孔雀都已经难以为继了,放过去等着被乱七八糟的蓝孔雀混血后代,稀释血脉吗?”

    他希望,这对绿孔雀能就在这里生活下来,能让更多人看到,从历史文化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绿孔雀,到底是什么样的。

    不要再提什么孔雀王朝了。